政策建议
本报记者 王晶晶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校长刘丽红日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当前经济稳中有变,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的形势下,应落实好重点群体就业,加大企业降税减费力度,建立统一的劳动力供需大数据平台和全国培训体系网络等,多措并举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落实好重点群体就业
“大学生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重点群体第一位是大学生就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邱小平日前表示,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不断攀升,2019年全国毕业生人数将达到834万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在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方面,邱小平指出,要突出基层导向和用人导向,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艰苦偏远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另外,还通过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强就业服务,开展困难帮扶等措施让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
“国家出台了包括企业不裁员或少裁员可返还50%失业保险费等一系列稳就业的政策,对高校毕业生来说,也是极其利好的措施。”刘丽红对本报记者表示,企业是接纳毕业生的主要渠道,鼓励企业不裁员或少裁员实际上是为了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有了岗位,也就稳定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对企业利好措施的不断出台无疑会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充分带动就业,从客观分析也是保障就业和民生的体现。
帮助毕业生在离校前找到合适的工作对刘丽红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在采访中,刘丽红拿着手机向记者展示了该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公众号。记者发现,该校利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保障毕业生随时查看最新招聘信息,尤其是构建就业信息精准推送模式,通过筛选专业、地域、行业等信息匹配,实现就业信息推送精准有效。
谈及就业措施,刘丽红娓娓道来,为了保障毕业生充分就业,该校还通过针对毕业生的不同需求开展专题讲座、举办校园双选会和专场宣讲会、开拓建立毕业生就业实践基地、探索加强工会系统内就业的新思路和新途径、构建困难毕业生就业托底机制、以创业带就业等措施帮助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
除了大学生群体,农民工群体同样是就业的主要方面,在稳定农民工就业方面,邱小平指出,要通过稳就业、优服务、强培训、促创业,努力稳定和扩大农民工就业,并落实好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同时,对暂时找不到工作的农民工,落实常住地的就业失业登记,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及时化解农民工求职就业中的困难问题,为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创造条件。
以降税减费、建劳动力供需平台、培训等实现高效就业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对就业精准施策?刘丽红认为,首先是继续加大对企业降税减费的力度,尤其是要向实体经济和服务业倾斜,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税负进行减免。她分析,随着国税地税合并,社保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企业要给员工全额交社保,相比统一征税前,很多中小型企业都有少缴或不缴社保的现象,这也让不少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倍感压力。为了降低人力成本,不少企业有了裁员的念头。
“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为了鼓励其吸纳就业,国家还须在企业所得税上给予倾斜,税收优惠的力度还要再加大。”刘丽红表示,从政策上,除了企业可以通过创新、专利等方式减免税费以外,国家还可以鼓励企业用工,通过吸纳社会就业人口来减免税收。
其次,刘丽红建议,要从国家层面出台就业的系统性方案,建立统一的劳动力供需大数据平台和全国培训体系网络。政府通过大数据了解各省区市人力缺口,从而有针对性地结合社会力量对所需员工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刘丽红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有些企业在招聘的同时又有裁员措施,究其原因,是对用工群体技能要求的不断提升,企业愿意花更大成本招到高素质人才。她表示,通过劳动力供需大数据平台了解待就业人员和企业用工需求,再通过全国培训体系网络对待就业人员进行分层分类培训后,则可把劳动力的供给侧和需求侧进行很好地匹配,这样既有利于待就业者素质的提升,促进就业稳定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稳定经营,进而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再次,提升我国的职业化教育水平,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同样有利于就业。刘丽红认为,除了通过职业院校培养人才以外,国家还可以采取购买培训服务的措施,例如,让更多待就业的人到一些具有资质的民营企业大学中进行培养,政府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进而推荐学员就业。
在刘丽红看来,从中长期战略来讲,通过建立劳动力平台进行培训,加之劳动力供需大数据平台解决就业渠道和企业用工问题,如此,从整体上形成闭环,则可让就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